

专家谈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新”——高校非学历教育转型的上海样本
自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实施以来,在政策规范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全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高校在非学历教育领域的探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本刊邀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刁庆军,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高校继续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福胜研究员和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武丽志研究员等三位专家,对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经验做了深入解读。
专家们认为,四年来,我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完成了从“整改阵痛”到“规范提质”的关键转型。上海作为教育改革前沿阵地,其非学历教育依托产业基础与高校学科优势,在对接国家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数字赋能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经验并取得了关键突破,其实践范式为新时代高校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上海样本。
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高校继续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福胜
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武丽志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刁庆军
依托上海产业基础与学科优势,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通过对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办学经验的梳理,武丽志将上海特色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各上海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响应并深度服务“乡村振兴”“双碳”“健康中国”“金融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非学历教育项目,体现了高校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责任担当。二是注重联动行业企业。很多高校从服务产业转型或行业发展出发,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以及共建师资、共建课程等方式,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实现了教育链和产业链、人才链的紧密对接。三是培训项目实施的专业化水平高。非学历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上海高校在培训需求分析、课程体系设计、教材资源开发、培训组织管理、数字化赋能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普遍做到了定制培训方案、分层分类施训,培训实施的专业化水平整体较高。四是数字赋能成效显著。不少高校在传统集中培训基础上,都建设了数字化培训平台及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有些学校还在虚拟仿真、智慧实训、VR空间、大模型等方面加大投入,打造了智慧培训场景。
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创新同样引人注目。刁庆军提到,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学科融合和实践应用。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外语+林草”课程体系,将语言教学与林草专业知识相结合;复旦大学的新锋金融人才项目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些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方法和形式上,如采用案例式教学、项目制学习、工作坊等多种教学方法。
从上海经验看全国,高校非学历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解决哪些关键问题?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涉及体制机制、队伍建设、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多个维度,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顶层设计是基础。王福胜强调,“要推动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得到学校主要领导的重视。”要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引领,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发展阶段、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一系列举措。规划制定要立足学校实际,体现特色优势,同时要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还需要完善配套政策,包括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等,为非学历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发挥市场机制调动积极性是关键。“要强化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公益属性,但也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武丽志指出,高校必须建立能够主动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非学历教育办学与管理机制,如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合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以便高校能够主动、高效地应对市场需求,并在多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非学历教育如果采用全日制教学的手段和激励方式,就是‘死路一条’”,王福胜解释说,这是因为非学历教育具有周期短、市场反应快速、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等特征。因此,必须建立符合非学历教育特点的机制,如项目制管理、绩效挂钩等,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王福胜进一步提出,举办非学历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通过机制的优化不断适应和探讨非学历教育规律。“高校应为发展非学历教育打造一个‘特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和核心。武丽志表示,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团队、培训师团队,以及能够与政府、行业、企业等需求方进行良好沟通的业务团队。队伍建设要注重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既要有一线的教学和管理人员,也要有后台的支持和服务人员,以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
“这支专业化队伍一定要‘忠诚、干净、担当’”,王福胜提出了可行的路径:要通过“育引并举”方式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打造市场型、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的队伍。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市场开拓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服务保障能力等。
充分且优质的资源是非学历教育办学的前提。武丽志建议,高校必须及早建设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包括线下资源如教室、实训基地、住宿设施等,线上资源如平台、课程、数据等。资源建设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既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预留发展空间。
他指出,品牌打造也需引起足够重视。品牌建设要注重质量提升和特色培育,通过优质服务和良好口碑树立品牌形象。要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师资优势,不断创新课程设计和培训模式,打造品牌项目和培训品牌。高校要积极参与国际培训认证、交流与合作,输出培训项目及课程,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刁庆军从宏观角度分析未来趋势:“人工智能将重塑教育全链条——智能推荐系统实现‘千人千课’,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区块链技术保障证书真实性。”这些技术应用将深刻改变非学历教育的形态和模式,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7年,全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其中职业培训、数字技能、银发教育成为三大增长极。
“四年的实践表明,高校非学历教育已从‘政策被动适应期’ 进入‘战略主动创新期’。”刁庆军认为,未来,继续教育行业需在规范与活力、质量与效益、技术与人文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真正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这既需要高校自身的改革魄力,也离不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引领,更需社会各界的协同共治。